2022-11-01

自費膠原蛋白與PRF的優點2

一、為什麼會咬裂牙齒:

牙齒是人體最硬的器官,比自己的骨頭還硬,能夠咬碎絕大部分的食物,正常完整的齒質是不會這麼容易碎掉的,因此通常是牙齒本身已有缺損才容易咬裂。

常見的臨床原因有:

  1. 蛀牙太深
  2. 有過大的填補物
  3. 有過大的填補物加上作過根管治療
  4. 牙齒本身型態與咬合問題

有缺損不代表很明顯能感受到牙齒的凹洞,很多情況自己都不知道牙齒已經有個大洞,通常是發生在兩牙齒交接面的蛀牙,只能藉由X光來發現問題。因此牙齒看起來完整但卻空心,很自然的就容易崩掉。

過大的填補物,因為是外加填補上去,加上材料本身(複合樹脂)不夠強,所以填補物要建立在相對強健的齒質上才會長久,因此過大的填補物意味原本齒質不夠強壯,容易產生脆弱點進而咬崩或脫落,尤其是根管治療過的,更是容易沿著牙根縱裂而使整個牙齒報銷。

牙齒咬合面不是一個平面,通常有起伏幫助咀嚼效率,但若是起伏較大(牙齒較凹或較尖,見圖示),當咬力一下來就容易產生側方應力,讓牙齒崩落(可能完全沒蛀牙)。

牙齒的裂掉通常需要持續的外力撞擊(自己的咬合力)或是突然過大的力量撞擊(不小心吃到太硬的東西或是外傷)搭配不完整的齒質才會發生,因此磨牙的患者或比較喜歡吃硬質類食物也是高風險群。

二、裂掉的情況:

裂掉的情況影響我們的治療與牙齒的預後(牙齒是否能長久使用),因此一定要了解一下牙齒裂掉的形式:

裂掉分兩大種,第一種是不傷及牙根的牙冠裂,又可分為有無傷及神經
第二種是傷及牙根的裂掉,可分為牙根縱裂與牙根橫裂。

三、治療方式:

裂掉該怎麼救才能回復原本的齒質與功能?

再討論之前,先來理解一下牙齒裂掉通常齒質已經不夠強壯,因此回復齒質時需能正常承受咬合力才是最有意義的作法,而不是一昧的將牙齒外型恢復。

  1. 直接複合樹脂填補:
    最簡單與經濟的作法,等同於填補蛀牙。通常複合樹脂填補蛀牙時會希望蛀洞不要太大,因此裂掉的情況若沒有很大是可以直接填補的。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裂掉位置是在牙齒邊角位置,因接觸牙齒的面積不大,黏著性不強,就容易因咬力咬下而脫落(如下圖示)。若是裂掉範圍較大或甚至需抽神經的狀況,建議還是不要直接複合樹脂填補以免再度裂掉或裂的更不好。
  2. 局部瓷塊(3d齒雕):
    應用於裂掉範圍較大的情形,因抵抗咬力的強度與黏著性比複合樹脂好上很多,很適合用於裂掉範圍較大的位置與複合樹脂填補容易掉的位置,是較新的保守性療法。
  3. 牙套(無論是否抽過神經):
    通常裂掉範圍較大或是有美觀的需求,牙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,強度夠且美觀好,若有抽神經,建議用牙套或是較大範圍的3D齒雕保護,不要用複合樹脂直接填補(因牙齒強度已經下降很多)
    延伸閱讀:抽完神經後為什麼要做牙套?
  4. 拔除後假牙的製作:
    若已經到了拔牙的狀況,就是另一種考量,因為牙根已經連根拔除,就只能朝植牙或是牙橋方向前進了。